如果用文章來比喻攝影
那鳥兒本身的存在就有如上帝創造出來的優美詞彙
若只把詞彙謄到稿紙上,就像是小學生的作業簿,重複寫著前人創造的成語及字詞
那優美,只是詞彙本身的優美,與作者無關
因此,在寫作的同時,還得加入作者本身的意識、想法、理念,加以排列組合,佐以寫作手法
才有可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如果用文章來比喻攝影
那鳥兒本身的存在就有如上帝創造出來的優美詞彙
若只把詞彙謄到稿紙上,就像是小學生的作業簿,重複寫著前人創造的成語及字詞
那優美,只是詞彙本身的優美,與作者無關
因此,在寫作的同時,還得加入作者本身的意識、想法、理念,加以排列組合,佐以寫作手法
才有可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今天意外的跟了一趟巡山,雖說是巡山,但其實也只是騎著機車,沿著各種鮮為人知的小路,繞了林班地一圈,除了巡視林班地的情況以外,還要查看林相更新的狀況。
一直到一處制高點,從那邊俯瞰,目光所及之處幾乎都是林班地,青翠的竹林綿延不絕,一條河流如長蛇般蜿蜒流過,山丘如巨龍的背脊突出竹林,橫躺其中。
大哥指著遠方一小塊荒地說:那邊也在林相更新。
頓時滿腔的問號如被大便塞滿的馬桶一般爆了出來,為什麼要把原本長的好好的竹子砍掉改種上這些小樹苗?這裡可是接近草山月世界,是青灰岩地形耶,這塊荒地大雨颱風時一定崩!更何況為了不讓草淹過樹苗還得定時除草!
原來,當時左鎮鄉鄉長想要在左鎮看到樹林,於是跑去嘉義林區管理處,與處長一拍即合,馬上下令進行林相更新,還找來新聞記者好不得意......
該怎麼辦呢?友人說:寫信給更高層吧,至少有投訴就會有查的動作,或許以後政策能補上這個漏洞。
也有身在林務局的友人說:這種事情多到數不清了。
難道我們永遠只能做事後補救嗎?
林間,只剩下杜鵑單調而無神的迴響,噗噗,噗噗。
我最近好像都在看一些怪怪的書,先是張子午的《直到路的盡頭》,再來是《二十九頁書》,作者是Afra。
由於婉瑄的關係,對於獨立書店這四個大字並不陌生,但也不熟悉,僅僅聽過、知曉幾家店名以及稍稍有些興趣而已。
但前陣子當兵新訓的那段期間,雖然生活上不會不習慣(菜不難吃,能洗澡,能上廁所),長官們對我們也不錯,但心理上卻沒辦法適應那種環境,那種隨時得緊繃神經,沒有自己的時間的生活,就像是被關在一片漆黑中,心臟被有形的黑暗揪住,只能艱難地向著那微小光芒匍匐而去,對於前頭有些什麼東西完全不了解,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結果在我當了28天之後,我被驗退了......
嘛......那感覺就像是又呼吸到空氣了吧,總之,在軍中我養成了用文字記錄心情的習慣,沒有書本的日子不知不覺地讓我渴望看看書(在台中時阿牧耀勛去聽免費演唱我卻寧可逛書店),這不知不覺的轉變卻成了一把重要的鑰匙。
在一個很偶然很偶然的情況下,記得是剛驗退的隔天午後,我被對書本的渴望領進了誠品,到了旅遊區走走看看,翻了翻《不去會死》續集(《星空下最美的廁所》XD),扭頭發現數本新書正放在顯眼的位置,不外乎什麼慢遊台灣、你不知道的XXX、XXX秘道13條......等等,突然有本《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吸住了我的目光,拿起來翻了幾頁,回到家之後,馬上到博客來定了一本,為了省運費還加定了一本劉克襄的《11元的鐵道旅行》(這本書也是非常地好看,當初在就這兩本在抉擇,為了省運費就順勢一起定了XD)。
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作者是貓。果然如是,封面上寫著:日常也可以是一段片刻的旅行,紀錄到的生活畫面,不那麼完美,也沒關係。翻開書頁,一開頭便是一連串的獨立書店小旅行,有河book、小小書房、時光二手書店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再度浮出水面,但這次,一字一句地跟著貓獨有的文字與插圖,每一段小旅行,都讓原本存在腦海中那單薄的詞彙名字,漸漸有了厚度,鮮活了起來,讓我興起一個念頭,想要去與他們接觸,想要去認識這樣堅持著夢想的人們,想要在平常的午後有個不平常的小旅行......
p.s 後來如願到了小小書房與有河book走了一趟,但像我這種不敢向陌生人開口的性格,實在很難主動說出:嗨!我從一本書上看到你們唷........,之類一連串的打招呼,加上窮人一枚,也無法負擔多次的消費......,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支持鼓勵一家書店是多麼困難的事啊!
我們所訪問的店家,多數至少在20年前就開始在第二市場,甚至有家族80多年前就在這裡開始做生意了,根據他們的說法,在第二市場還沒沒落的時候,這裡到第一市場、火車站附近算是台中市市中心,可是全台中市最熱鬧的地方,平常的時候都人山人海,第二市場裡每一條街都擠滿了人,甚至連市場外圍的騎樓都擠滿了攤販,一到了過年人就更多了,聽他們的形容感覺像是過年時候的迪化街一樣。
過去第二市場賣的東西在當時算是高級的精品類商品,像是水果街上賣的高級水果禮盒,有許多雜貨店賣的是從日本進口的雜貨,還有日本進口的高級餅舖,以前還可以看到餅鋪的老闆常常在補貨,現在老闆年紀大了,店面也收起來了。
現在的第二市場的店面改變不大,賣的東西和以前比起來也沒什麼改變,可以說是完完整整從以前流傳到現在,但是從20幾年前開始第二市場就逐漸地沒落了,古早玩具店老闆跟我們說:「你們看,在店門口站10分鐘,一個人也沒有經過。」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第二市場的沒落呢?比較多人認為水果街的遷搬對第二市場造成了影響,現在的水果街搬移到中清路一帶,靠近交流道的地方,也許是這樣比較方便水果的運輸吧,但從此水果街的人氣就被帶走了,連帶影響到第二市場。
2009 5 21
今天主題是設計問卷,剛開始老師先教了問卷的基本設計方法,然後就分組出發去搜尋獵物囉~
以前在路上偶爾會碰到做問卷調查的人,現在立場反了過來,變成是由我去找人問問題、填問卷,感覺很不一樣,剛開始的時候會怕怕的,所以先去找比較熟的人問,慢慢的比較熟練之後,就開始騷擾陌生人了!
至於問卷之後的統整,我發現一個錯誤的地方,我們其中有一題是「看過原住民文學」的人才要回答的部分,而有一題是「所有填問卷」的人都要回答,但是這兩題要互相比較,而我直接用各選項的人數來比較,這邊我做錯了,不應該直接用數字來比較,因為兩題回答的人數不同,所以應該要弄成比例來比較才會有正確的結果。
2500年前,孔子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大意是:不要用自己不願意、不喜歡的事情,來對待別人。
以邏輯上來說,若A則B → 若非A則非B,也就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一步推導,可得到「己所欲,施於人」的結論。
白話一點來說,就是:我喜歡的東西,大家一定也喜歡!這裡就產生了一個......一廂情願的想法!
於是,便常常可以看見以下的情境:
母:我都是為了你好!
解:這我覺得很好,所以你應該也覺得很好,既然很好,那就要去做!
(以上可代換成各種角色)
所以,真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
其實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指的並不是一個倫理上該努力的方向,而是反映出大部份人的心理:「我喜歡的,大家一定也喜歡;我討厭的,大家一定也討厭。」
「荒野的呼喚」是瓦歷斯‧諾幹在1992年出版的一本由許多短篇散文組成的報導文學,他深入各地的原住民部落,隨著各種不公平的事件發生而來到,詳實記錄下現代原住民部落的變遷,以及所面臨的困境,和無奈,更站在原住民的立場替他們發聲,用犀利的筆鋒,寫出一條條不平等的事蹟,揭露出一項項被荒謬對待的事實,並且,努力的想要找出能夠與現在社會共存,而不屈服於各種逆勢的原住民社會模式。
2009 4 9 上課心得
今 天對上課中老師講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就是有些人關於夏曼‧藍波安的文字的看法,原來有人覺得他文字的節奏使的他的文字有一種難閱讀的感覺,這讓我很訝異, 因為就我看他寫的「黑色的翅膀」的經驗,我並沒有之類的感覺,順暢的,不知不覺就看完了,也許是因為我還無法感受到這個層面吧,讓我想起有時候我和朋友討 論文章的時候,他也會使用"節奏"這個字眼,果然每個人看到的、感受到的部分都不大一樣。
另外一個印象很深的部分是,關於讀書心得報告的部分,原本我的想法是,書中的內容只要實際看過便可以了解,因此我覺得應該要把重點放在書本以外的東西, 也就是更著重在個人的感想與看法上,後來老師提醒之後,我才發現,對於沒看過書的人來說,若是沒有先對書有基本的認識,是很難對他人的報告有所共鳴,不過 話又說回來,就算聽了內容的簡介,也很難馬上和他人的報告產生共鳴,變成鴨子聽雷,這大概是兩難吧,想要有良好的互動討論,也許類似讀書會,大家一起探討 一本書的型式會比較好吧,但卻會失去討論的廣度。
人類之子,這部影片之前在客運上看過一兩次,直到這次上課才有機會完整的看完。
原本以為是部沉悶枯燥步調緩慢的片子,結果我錯了,沒有我想像中的這麼糟。
影片中探討,如果有一天,人再也生不出小孩了,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事情?
怨天尤人?聽天從命?
導演認為,這世界會陷入混亂。
全世界戰火連天,大英帝國成了最新的納粹,從前講的人權、人道關懷什麼的都是個屁!
只要習以為常,就算死亡天天在身邊上演,麻痺是遲早的事吧?
片中路人眼神黯淡,每天想的只是活下去。
經歷了恐怖炸彈攻擊,沒死的人,站起來拍拍灰塵,繼續往前走。
鐵籠裡的人,就像是另一個世界的生物一般。
被攻擊的公共設施、昏暗沒有希望的天空......
所有人彷彿習慣這一切一般,默默的做著自己的事。
就算人類再也生不出小孩,有些事情仍來不會改變!這是我的感想。
仍然有權力鬥爭,仍然有人互相利用,仍然有戰爭,卻也仍然有個英雄般的角色,還有個智者。
這世界,其實和我們的世界是一樣的。
這次的上課內容,對於像我這樣在台灣長大的小孩來說,是不算太陌生的,畢竟這些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歷史課中,不斷地被提起的。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是第一次聽到原住民眼中的台灣歷史,果然角度不同,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態度也大不相同,像是吳鳳的故事,小時候聽說他是個大英雄,後來有人說這都是編出來,是政府洗腦的手段,現在又說,其實吳鳳是喝醉酒摔死的。
雖然熟悉這些事件,依舊有種不真實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沒有真的體驗過那個時代吧,看著現在的霧社,現在的霧社國小,現在靜靜肅立著的莫那魯道,我怎麼樣也沒辦法想像當時的慘烈。
歷史,果然是人說出來的,雖然不能全盤否認,但也不要一味相信的好。
今年修了一堂課,是孫維新老師開的「認識星空」
在課堂上老師放了一部短片,是全球天文年的主題曲,Shoulders of Giants
簡單的歌詞,簡單的旋律,配上一些溫馨的畫面(ex. 一家人在看望遠鏡的樣子...)
除了感動,歌詞中蘊含了一種400年來小小的雄心壯志,正在緩緩發酵
由於短片似乎要付費下載,因此只找到了mp3,也附上歌詞以及翻譯,希望大家品嘗看看
某天下午在中興湖巧遇Birdy學長(應該是大Birdy吧),他無心的一句話卻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哇賽!你看那弧線!」
一隻夜鷺從天空中盤旋而降。
為什麼我一直記得這句話呢?
仔細想一想,大概是因為,我這輩子接觸的鳥人太少,而其中,更從來沒遇過能對如此常見之夜鷺,發出如此由衷地讚嘆的人吧。
失物之書
The Book of Lost Things
作者:約翰.康納利
原文作者:John Connolly
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29日
語言:繁體中文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
很久很久以前,名叫大衛的男孩,失去了母親。
喪母的悲傷和痛楚,父親旋即再婚的驚愕和衝擊,對繼母及新生兒弟弟的嫉妒與憎惡……深深的恨意,幻化成大衛內心猙獰的怪獸,醜惡、恐怖,無止境膨脹壯大。幼小的大衛,如何戰勝心中的惡魔?
失去的能夠復得嗎?怎樣才能找到成長的勇氣和力量?
和母親一起閱讀的童話、神話與傳說,從黑夜裡召喚大衛,喚他進入了一個個殘酷、血腥、征伐的歷險。那裡如同真實的人生道路,充滿了險惡和重重難關。唯有不逃避、唯有原諒,唯有重拾那本被遺忘的「失物之書」,大衛才能得到新生。
每個孩子、每個成人,都有一本「失物之書」,那是我們愛與被愛的起點。
若你也曾痛失至愛,深深被刺傷,不再信任這個世界,你的那本「失物之書」,在哪裡呢?
=============================================================================
書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
十歲少年達尼在「遺忘書之墓」偶然找到一本胡立安.卡拉斯的小說《風之影》,讀了之後深為著迷,於是開始尋找作者的其他作品,卻發現小說中虛構的惡魔竟現身巴塞隆納街頭,到處搜索、焚毀胡立安的著作。一場單純的文學尋根之旅,意外開啟了通往巴塞隆納黑暗過去的大門。當神祕作者胡立安的輪廓一點一滴浮現,達尼的人生逐漸和他產生重疊,並將身邊的人全都捲入死亡與殺戮的陰影……
很久以前在攝影社板上回了一篇文章,現在想想還是把他收起來的好XDDD
================以下是本文===================
我這次主要探討的決策問題是關於蘇花高速公路,全名為「國道五號東部公路建設計畫蘇花段」,路徑自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終點,往南略沿北迴鐵路西側,以連續隧道穿越中央山脈東麓,於崇德出隧道後,由台省道東側及縣道西側往南,經佳山基地東側及花蓮市區西側至吉安鄉止,全長約86公里,計有隧道11座,總長40公里,橋樑20座佔全線90%,預計花費至少 930 億,全部工程的工期約7至8年。
贊成者認為,蘇花高興建成功,能夠帶給花蓮在地人工作機會,使台灣產業東移,解決當地人口流失以及改善原有蘇花公路過於危險不便等問題,對於提升花蓮經濟發展及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有顯著的成效。
但我是持反對意見的,首先我覺得蘇花高本身的措施政府沒有交代的很清楚,整條蘇花高將通過17個環境敏感地帶,其中不乏斷層、保護區、地下水管制區等等,但國工局卻未提出具體解決辦法;而對於蘇花高興建完畢之後對花蓮當地的整體配套措施也未說明,像是對花蓮發展方向的規劃,我擔心這樣會造成類似墾丁的問題,墾丁由於並未規劃好有關旅遊業和墾丁大街的相關規定,造成了旅遊業者大量進駐和墾丁大夜市的景象,但當地人卻未因此而獲利,反而因為國家公園相關規定而沒辦法生活,假如蘇花高的興建並未搭配好的規劃是否也會造成類似的情形?使原本欲改善的當地居民反而受害?
假如欲提振的是花蓮的觀光產業,更不該興建蘇花高,而應著眼於加深觀光產業的深度,現今的旅遊風氣已朝「慢遊」形態轉變,蘇花高帶來的只是快速走馬看花的觀光型態,當初北宜高開通後,原本到宜蘭平均停留天數3天的旅客有48%會減少停留的時間,童玩節同時間消失,蘇花高真的能為花蓮帶來發展?
將蘇花高930億的1/10用在交通替代方案,像是改善鐵路、海運、鄉間公共運輸,就能達到和蘇花高相同的效益,剩下來的錢還可對花蓮做整體性規劃,提升觀光品質。
但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審議過程中各種奇怪的事件,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號稱經民調顯示有九成民眾贊成興建蘇花高,但竟然只有贊成或不贊成,還是記名的問卷,而環評時竟然有立委賴在現場不走,環保署副署長事先擬好環評開會完的結論!光是以上幾點,以讓我不能相信環評的公正性了,如此通過的建設案是否真的能夠信賴呢?
蘇花高在各方面來說,都是件爭議性頗大的開發案件,或者說不管你的立場為何都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希望政府能夠想清楚花蓮的走向,做好審慎評估,不要蓋了條一修再修的高速公路。
寒假的時候借住在阿姨家,整天閒閒沒事做,看的電視也不出那幾台:電影、動畫、國家地理、DISCOVERY、動物球球、公視。
事情發生在一天下午,正無聊的轉著台的時候,公視的下課花路米出現在電視畫面上,眼睛一亮,原來正在放有關德國的環保建築,也就是綠建築啦!
節目名稱是:「下課花路米」德國環保之旅第7天 柏林.玻璃.綠建築巡禮(854集),這是一個系列,其中一集是談到德國的綠建築,也就是我看到的。在節目中,主持人帶我們參觀了許多德國有名的綠建築,也請到相關人士說明建築理念和原理,有些聽了真是讓我意想不到,原來只是如此簡單的概念,裡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對綠建築的理念和堅持,讓人感覺德國對這方面真的很在意也很用心。
在這集節目裡,我們隨著主持人的腳步看到了德國柏林的國會大廈、中央車站、德國聯邦環保部等等;德國的國會大廈,曾經歷過大火及世界大戰的摧殘,而有多次的整修重建,最後一次的整修工程,由Norman Robert Foster爵士負責,其設計理念為:「設計一棟對環境友善的節能建築」,而國會大廈最著名的標誌-玻璃圓頂,就是他設計的,而這也是其中一項節能的設施。
國會大廈的能源理念是:自己產電、自己產熱,像是使用生質柴油的發電機、廢熱發電機、吸收式冷凝機、太陽能設備……等等。